“以前我们小区附近没有公园,茶余饭后想锻炼一下身体都没有合适的去处,现在这个公园离我们可近了,环境美、设施全,好多邻居都来这里玩呢!”在河南省郑州市的“京海园”里,家住附近的肖女士高兴地说。
为拓展市民活动空间、提升生活质量,近年来,郑州市统筹中心城区人口分布、居住环境、公共绿地等因素,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利用裸露地、拆违地、边角地、废弃地等地块,通过采取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积极推进“口袋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京海园”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家门口的休闲“小客厅”,让市民可以尽享舒心、美好与快乐,获得了他们的好评。
口袋公园也被称为“袖珍公园”,它是指利用城市的闲置地、边角地、零星空地、小型纯绿地等,通过栽植树木,铺设园路,建设广场,增加座椅、廊架等建设而成的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城市绿地。
“京海园”位于郑州市的京广路与陇海路交叉口,闹中取静,公园里绿草如茵、干净整洁。在公园门口,“陇海记事”这四个古铜色的文字分外显眼,园内的浮雕文字则讲述着以前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事件。
“京海园”里的绿化景物错落有致;园内的各个座椅上还设有USB接口,可以给手机充电;旁边还有无线网络的标识,市民们可以免费连接无线网络。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口袋公园将园内的景观休闲空间及公共服务空间进行有机结合,为市民提供更多方便。
“我在附近住,工作的地方离这个公园也不到500米,每天早上跑完步就来这儿拉伸。”正在舒展身体的刘先生说。和刘先生一样,每天早上在“京海园”锻炼的人不少,这里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消遣的最佳选择。
郑州市的口袋公园面积都较小,大多位于一些小区的周边。在相关部门的精心设计和建造下,这些“边角料”地带变成了市民喜爱的街角小公园,实现了“开窗可见绿、出门如进园”的愿景。
除了绿化外,郑州市还从市民休闲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为一些口袋公园配置儿童活动区、健身广场、条形坐凳、夜景工程等便民服务设施,方便更多人休闲娱乐。
虽然每一座口袋公园的面积都不大,但是它们“小身材有大内涵”,不同的口袋公园有不同的“特色名片”。
郑州市在设计、建设部分口袋公园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历史、展现人文内涵。在“西郊记忆”公园的南边,一处文化墙十分引人注目。文化墙用红砖制成,砌出了“1951西郊记忆”几个字,增强了公园的标识性。“1951年是郑州第一个棉纺厂开建的年份,我们想用这种方式留住市民们关于纺织业的记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红砖和棉纺故事墙这些元素可以使经过公园或者在公园休息的人强烈感受到脚下这方土地在时间长河中的变迁。”
位于民主路的口袋公园里设置有雾森系统。据悉,雾森系统可以利用智慧控制平台,收集并分析时间、湿度等数据,结合空气质量、市民作息规律、道路及花草养护时间等合理设定喷雾时间,在抑制粉尘、缓解空气干燥的同时,制造出比肩“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中原区西三环的叠翠园则结合街道文化特色,沿道设有智慧运动平台以及各种健身设施,为周边市民锻炼身体提供了一个好去处……这些散布于城区内富含特色的口袋公园,曾是“被遗忘的角落”,而今已实现了华丽“变身”,不仅能让郑州市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还能充分展示城市风貌、展现城市底蕴。
目前,郑州市打造的口袋公园是由各区街道办事处根据区政府道路综合改造的要求进行实施的。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有市民觉得家门口的闲置空地上也能建设口袋公园,可前往辖区街道办事处提供建议,辖区街道办事处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落实相关工作。郑州市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把口袋公园建设成市民满意的公共空间。
位于伊和路与华山路交叉口附近的口袋公园“伊园”所在的地方原先堆积着渣土、杂物,郑州市组织人员在收集民意、进行实地勘察后,清理了此处的垃圾,在路边“抠出”了这个面积约有23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其全部绿化面积约有1200平方米。诸如“伊园”这类栽种各类灌木的口袋公园完全建成后,将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肺”。
口袋公园建成后,郑州市还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管护制度,郑州市加强了对口袋公园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同时做好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注重宣传教育,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相关管护工作,主动去爱护城市的留白空间,增强共建干净整洁城市的责任感,推进口袋公园管护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
转角就能遇见美,在郑州市,“见缝插针”“择地而栖”的口袋公园,已经成为市民身边触手可及的“小幸福”,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文章摘自《中国建设报》2022.02.21李正
(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